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澎湖旅遊景點

澎湖

景點與描述
地點
馬公市在前清時代稱為媽宮城,是全台灣第一個漢人聚落、市集的媽宮,因為國家一級古蹟澎湖天后宮所在而得名,地名也隨漁民們對媽祖的崇敬,由娘宮、娘娘宮、娘媽宮、媽娘宮演稱為「媽宮」。在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時就開始建城牆及城樓。其後,歷經百餘年的變遷,城牆已拆毀殆盡,六座城門中只有順承門完整保存至今。早期移居澎湖的先民,為感謝媽祖庇佑平安抵達,便在馬公修建媽祖宮。後來在民國9年(日據大正9年)被當時駐守媽宮的日本海軍改為「馬公」,即現在的馬公市。

水產試驗所興建的澎湖水族館,位在澎湖縣白沙鄉,占地約二點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六百餘平方公尺,是一座兩層樓建築,規畫瞬間最大容量為五百人,展示的水族生物以水族館所在地白沙鄉為中心,半徑八百公里內臺灣海峽及南中國海中的各式生物,更是一座寓教於樂、功能完善的水族館。它不但擁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還建有一座精心設計、圓弧透明的水底隧道,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魚類。

通樑村位在白沙島的西端,即在通過跨海大橋前旁不遠處,通樑古榕位在通樑村保安宮前,樹齡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傳說三百多年前有艘貿易船在吼門水道遇難沉沒,僅剩一株樹苗漂至岸邊為村民所拾穫而栽種,樹枝不斷生長後,氣根下垂於地,又著地生長而延展成一片茂盛濃密的樹林,成為納涼、避暑的好地方。

連接白沙、西嶼兩島的跨海大橋,橫跨波濤洶湧的吼門水道,全長2494公尺,兩端建有半圓形拱門一座,建好當時為遠東最長的跨海大橋。該橋於民國59年完工通車,初時僅為單線,會車不易,經重建拓寬為雙線,並於85年3月完工通車,使島間交通更為便利。漫步橋面,可觀壯闊海景,可聽宏偉浪濤,可沐徐襲海風,誠休憩身心一大樂事。



景點與描述
地點
小門地質展示中心-。小門嶼地扼白少與西嶼間的吼門水道,素有吼門之珠雅稱,並以俗稱跨海小橋的小門橋與西嶼相銜,是一座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型小島,加以匯聚澎湖諸多人文特色,可謂澎湖群島的縮影。
鯨魚洞位於小島西北海岸,柱狀節理的玄武岩海崖,因受海蝕作用而形成一巨形海蝕洞,遠觀彷若擱淺海灘的鯨魚,置身洞中,可聽海濤怒吼,盪氣迴腸。另鯨魚洞東南方台地上有石英砂構成的「滿地金砂」奇景,及台灣難得一見由於植被稀疏而致水土流失的半乾燥地形,亦饒富賞景趣味。

國家三級古蹟的百年古厝,二崁陳宅古厝,以當地咾咕石與玄武岩為牆身,支撐屋頂結構,並以彩繪瓷磚、交趾陶、泥塑等裝飾,平房、門窗屋簷,完全閩南古式,為民風淳樸的澎湖與二崁地區增添傳統工藝之美。古色古香、莊嚴樸素,特殊風格的咾咕石古厝群是這的特色,無多的居民,充滿著純樸,寂靜的宅院卻有著村民的濃情,是追古思情的好地方。

光緒年間(西元1887年),中法戰後議和,清廷改派劉銘傳為巡撫籌畫防務,為防台灣海峽受賊寇侵擾,擇地建了十座砲台。西嶼古堡(A)正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澎湖現存最完整和最大規模的古砲台,佔地8公傾,四周高築牆垣,牆內疊石成堡,堡壘全部掩蔽在玄武岩層內,牆垣堅厚,堡下建有山字形隧道,隧道寬闊,可容駐軍54人,氣勢雄偉壯觀。西台古堡這座古時候規模宏偉的軍事基地,天光水色全台少見,其景觀之優美,在現今留存的古要塞中顯得十分特殊。
漁翁島燈塔(B)即西嶼燈塔,位於西嶼鄉外按村,建於清乾隆43(1778)年,為台灣第一座燈塔,歷史意義非凡,列名國家二級古蹟。外垵為西嶼西南端的小漁村,西方海岸向為台灣與廈門間的航線指標,但附近海域波濤洶湧,濁浪排空,燈塔之設置,成為過往船隻的守護天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