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嘉義縣六腳鄉灣內公館娘媽堂

灣內公館娘媽堂是我們家只要經過就會去的地方。早期娘媽堂只是在林投樹下的一間小廟,要祭拜時都還得壓低身子才可以,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林投樹的葉子所割傷,至今林投樹依然生長在娘媽堂外。我家裡亦有供奉一尊自灣內公館娘媽堂分靈來的神像。此地鄉民於娘媽千秋日時會舉行盛大的祭拜。
在嘉義縣文化處查到以下資料:
六腳祭娘媽
活動日期: 農曆三月十七日
活動地址:嘉義縣六腳鄉
活動內容:
嘉義縣的六腳鄉,是嘉南平原中開發相當早的地方,明永曆八(西元一六五四)年,便有龍溪人陳士政召募六戶佃農來此開墾,古稱六家佃,閡南語家與腳同音,六家佃常被誤為六腳佃,六腳之名因此而來。

開拓以來便以農立業的六腳,牛是最重要的動力,前清時,卻常因環境及食物的不潔,常發生牛瘟,居民遇此情況,唯有求神庇佑,灣內的娘媽廟便是因祈求驅趕牛瘟頗靈驗,深受居民敬奉的廟宇。

創建於清嘉慶八(西元一八○三)年的娘媽堂,供奉的主神為娘媽,屬無主的有應公之一,原無特殊之處,卻因光緒年間,附近地區連遭幾次牛瘟,居民每次求助娘媽,都獲靈驗驅逐,居民的信奉遂深,祀堂的規模也發展成一中型廟宇,神格也升格為角頭神明,每逢祭典,善信除隆重祭祀,更有長達半個月以上的野台戲酬謝娘媽演出。
資料來源:
http://www.cyhg.gov.tw/cyhgcultural/season/10_code/02_main.asp?bull_id=478

過去我一直認為說是清代台灣四大奇案中的林投姐(我媽跟我說的),但我Google大神拜了又拜查到的資料都說清代台灣四大奇案中的林投姐是台南的傳說故事,似乎跟嘉義六腳鄉的娘媽堂無關。
以下是查到的資料:
林投姐—上吊林投樹冥紙買肉粽

赤崁樓前影飄零 林投枝上寄孤魂
問君可知卿底事 今霄月冷半倚門

台南府城名人林朝英的後裔林燕山曾研究文獻考證,他認為林投姐是本地故事。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4/today-south5-2.htm
這裡有林投姐的相關介紹:http://blog.yam.com/TN87504033/article/19912980

地址:嘉義縣六腳鄉灣南村八鄰灣內八號

檢視較大的地圖

此為前次去娘媽堂所拍之照片





參考資料:
http://www.wnps.cyc.edu.tw/c/04.htm灣內國小製作的,有放許多圖片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50

7 則留言:

  1. 具我我所知 娘媽年代約60年 原本 只是一座4塊石板 的小廟 (其實也不算廟)
    裡面的骨灰甕(((就是娘媽))) 後來又增加了好幾個甕子
    ((((((娘媽 是一具水流屍 後來因為太靈驗 所以建廟
    那些甕子 也都遷葬他處 我老媽今年約65歲 他還看過那個4塊石板的樣子
    娘媽的靈驗故事說不完 所以他有今天的場面
    200多的戲 不算多 因為那是有造冊的 加上沒造冊的 過300
    我老媽家就在灣內 所以我聽過這些故事
    如果有誤 請指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其實很想知道娘媽的的來歷與演變,無奈娘媽好像很討厭人家提到這段事,根本沒人敢再娘媽降靈於乩身上問這件事,就連我媽認識的乩身所說的也不是很準確,以下是乩身說的。
      娘媽有七個姊妹(其實是同修),每尊個性、聲調、脾氣皆不同,所以降駕時發出的聲音、姿態、語氣也不同,七位同修當中似乎有原住民,因為他的臉面是黑的且脾氣不是很好。
      我親眼所見的是當不同靈體降駕時,乩身的臉部顏色的確起了很大的變化,有的是紅潤,有的蒼白,有的是鐵灰,這點是我最想不通的。不過廟方事乎沒有太多的相關紀錄,而廟公又常常不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也有限。不過根據祭拜的習慣,似乎有許多平埔族的祭拜方式,例如祭拜檳榔、清水(壺)等。

      刪除
    2. 娘媽的降乩
      我只看過扶手轎
      沒看過有乩童
      從每年的大拜拜中 就可看出 娘媽只有手轎
      從沒有乩童
      村裡村外要求辦事 也是手轎出門 加上看得懂神字的桌頭
      至於 有7姊妹之說 我是不得而知
      有問過當地耆老 當時遷葬骨頭甕時候 也不只7個 也無分男女
      至於7姊妹之說 應該是大大所言之靈修的同修吧
      如果有誤 請續指正

      刪除
    3. 剛剛回這篇文章時,文章莫名其妙不見,我也不在重複,很感謝您提供的寶貴意見,讓我對家裡供奉的神明有不同角度的了解,感恩。

      刪除
  2. 高雄內惟、田寮地區也有娘媽廟,兩位所言很符合平埔族女性神信仰特徵!

    回覆刪除
  3. 過去臺灣的西部沿海,帽蓆編織是許多家庭的副業之一,由婦女從事。較為人知的帽蓆編織地有中部的苑裡、大甲、清水等地,但臺南的菁寮、北門、佳里、安平、灣裡跟高雄的茄萣等,過去也曾是帽蓆編織產地之一。只是,編織帽蓆的農村副業,已隨著臺灣社會環境的變遷,大概在1980年代以後就慢慢沒落消失了。

    回覆刪除